微信之所以流行,离不开其开放的环境,各种应用各路人马都得以展开身手,百花齐放的同时,自然也会有参差不齐。
最近有一“片”文章,讲的是某某运气如何好,不需要任何努力,也能混到今天,文章标题记不清楚了,大约是“和杨超越相比,这才是锦鲤”之类,又有一篇文章,标题是“我的学渣儿子,妈妈相信,你是来报恩的”,你造嘛,一看到这个断句,就联想到宝岛脑残偶像剧,有没有?
当然人无完人,文章必也无完美的文章。后一篇文章里的理念尚可,就是接受孩子学习成绩不佳、但是品行端正善良正直,还是不错的。不过我看到的时候,暗地里还是嘲笑了一番——鸡兔同笼之类的问题都弄不懂的,只因自己读过985硕士所以强行说自己也是学霸——好吧,这是言论自由,所以我暗地嘲笑后也首先怀疑自己太刻薄,一直也不敢光天化日地嘲弄,直到有天看到别人也这么嘲弄一番,原来不只是我刻薄而已。
瞎掰归瞎掰,今天想写写平凡与懒惰。
有一部分人,开始面临一个大问题——轻易得来的好日子过太长了,都不记得为什么应该用努力了。
中国从八十年代起,到现在约40年,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工业水平或是生活水平都极大地提高了。提高到什么程度——1980年中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762元,可支配收入的数据则是477.6元,折合美元约60元,而2016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3821元。而且762元是高于当时全国平均水平的,23821元则是扣除了其他“不可支配”收入的,而深圳之类的城市的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48695元,折合美元约7000元。倍数大约是100多倍。
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受到的教育,都是“想要收获,要有付出”、“先苦后甜”等等,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则是可耻的。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躺赢、锦鲤、拼爹开始变成了人生真理,而努力、奋斗则是成为了贫下阶级身上最值得嘲讽鄙视的标签了。
在我看来,不知道努力的人,首先是无知,其次即是懒惰。
他们从来不知道,努力能改变很多很多,“很多”不一定是结果,也有可能是过程。童年里一直记得一句话“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人生在世,你不努力一番,你就错失了体会努力的机会。待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刻,想到一辈子从来都没有努力地干好一件事情,或是想到自己曾经多么努力地专注于某一件事情,想必人生的体会一定是不同的。
他们也没有通过自己去追求更美好事物的能力,而只是徒然来这世间走上一遭,既然可以得过且过,何必要去追求精彩人生。善而富的则是吃掉父母兄弟几斗粮食,丢下自己的一副皮囊之后又回到阎王爷处继续混吃,恶而穷的则是为害一方,往往因为好逸恶劳难以产出价值与社会交换所以把手伸向其他人的利益。至于那些恶而富的与善而穷的懒人们则大约是一起合作,上网写篇公众号文章来掩饰自己的懒惰。
而在今天网络自媒体如此发达,人人都要给自己装点一副好门面,谁若给自己带上一顶“懒惰”的帽子,毕竟还是有些出不了场面的。所以,“平凡”就被拉出来挡箭了。不努力的人说,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努力、为什么要为难自己不去享受生活,他们不想吃了苦中苦之后去做人上人,他们就只想成为一个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生活。哇,气宇不凡、理所当然!
平凡有没有错?没有错,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顶尖的专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叱咤风云。夫妻和睦、父慈子孝,这样的家庭美不美?美!追求这样的平凡生活有错吗?没有错!可是平凡而美的生活与努力并没有冲突。一位追求窈窕身姿的平凡女性,得要努力健身,得要努力抵抗那些不健康而美味的食品;一位中年父亲想要和叛逆期的孩子一起解决青春期的各种问题,得要努力思考如何引导孩子而不至于让孩子反感;一位上年纪的老人希望自己的花园时时盛开各色鲜花,他也得努力理解各种花卉植物的喜好,甚至还要记得“那头爱啃鲜花的小鹿,何时会光顾后院”。
纵观历史,而正是因为那些努力,人类才逐渐从动物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努力,文明才传承到了今天;正是因为努力,我们的祖先从各种丛林规则中才能存活下来,才会有我们。
所以,请不要当皮囊。如果不愿意去商海沉浮,那就努力做好工薪族;如果不愿意去大洋与波涛搏斗,那便打理好自己的小家。努力过好自己能过的最好的生活,努力把自己的道德控制在自己能支持的最好水平,努力爱那些你爱的人们,努力让爱你的人获得爱的回馈。让努力成为习惯融入灵魂,而绝不是压力或是负担,也不是感动自己的源泉,更不是发朋友圈的素材,它就只是你的一部分,就悄悄地待在那而,一点都不显眼。
最次,若是不想成为学霸,也得要努力避免自己成为智障(后天型),即便自己成为智障(后天型),也请努力一点写公众号避免把自己的智障传染给他人。
努力吧,毕竟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存活下来、有自己的意识,都是因为当年努力跑赢了几亿兄弟姐妹。